自我动力现象也就是人格发展的过程。沙利文认为,能量的使用或释放的方向,是两种基本因素的产物。第一是儿童对满足和安全的需求;第二是有关系的人物对儿童行为的影响。沙利文把有机体理解为一个紧张力系统,在理论上可以有从绝对的松弛到绝对的紧张。紧张的来源有两个,一个是由于有机体的需求而引起的紧张,这同生命的物理化学的需要相联系。各种混合器需求按照一阶梯式面排列起来,其中在阶梯最下层的需求必须在阶梯较上层的需求之先得到满足。需求减缩的结果便是体验到满足。另一个是由于焦虑结果所致的紧张。焦虑是由于对一个人安全的真正的或想象的威胁的结果,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的体验。由手上述这两种紧张,促使儿童努力使用他的能量,以便使他的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快乐的感觉,和达到安全而解除焦虑的紧张。
但是,儿童在如何使用能量的方式上,则受到环境的制约。沙利文认为,自我动力现象是″折射的评价″(reflected appraisals)的结果,因为儿童总是按照父母和其他亲近他的人的表现,来体验自己和评估自己。他的活动是由对他具有重要意义的人们的赞许与否来决定的。他避免他们的使他焦虑的责难,并企图以一种能取得社会赞许的方式寻求满足和安全。由于父母及其他有关系的人们所施加的社会管道混合器压力,在儿童的自我系统中,他的动能方向或行为方式便有所选择。受到赞许的倾向形成自我动力,不赞许的倾向则被拒绝了。而那些父母不表示任何态度的倾向,将留存而成为不被注意的而被人忽视,即″选择性地不加注意″。但在某种人际关系情境下,一个人也可能逐渐觉察到这些倾向,并把它们纳入他的自我系统。 |